70年春华秋实,从打击犯罪到综合治理,再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几代人见证了平安建设在如皋大地上取得的累累硕果。
70年砥砺奋进,从简单的口口相传,到线上线下多平台、全体参与、形式丰富的精准普法,群众法治意识逐渐增强。
70年来,我市通过持续推进平安建设、普法宣传等系列工作,不断强化法治如皋建设,社会环境和谐稳定,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社会环境和谐稳定
“这几年,我经常在街上溜达,基本上没见到过打架斗殴的,连吵嘴的也少了。如今夜间也有了治安巡逻队,我们老人、妇女和孩子在家的时候心里踏实多了。”60多岁的杨女士由衷地说,这也是许多市民对全市平安建设的直观感受。
如今,漫步于皋城街道,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活跃着巡逻队员的身影;街头巷尾,小区内外,监控探头随处可见;在居民小区,总能在醒目的位置上看到联系点民警的详细资料和电话……这一切共同织成了一张守护百姓安全的“天罗地网”,让如皋的群众倍感舒心与平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阐述,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力打击整治违法犯罪,瞄准大要恶性案件和系列、团伙、流窜案件开展集中攻坚,“八类”案件破案率100%;常态化组织各镇(区、街道)和相关部门全面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排查整治,全市万人发案率保持全省较低水平;狠抓交通安全源头治理,重特大事故压降成效显著。全力打造“三网”立体化防控体系。铺开地网,将村(社区)民小组长吸纳为网格员,完善了镇(区、街道)、分片干部、分村干部、一级网格长、二级网格长、网格员的六级管理架构,实现人到格中去,在网格中察民情、访民意、解民忧、促和谐;织密天网,全市2900多家单位、205个金融网点、32条主干道技防全覆盖,沿街商铺技防入户率93%;筑牢人网,大力推进平安法治志愿者队伍建设,强化巡防力量整合,大力推进社会保安联动联勤联防。全力推动综治信息化实战应用,竭力推进“综治视联网”建设,全市14个镇(区、街道)全部与市综治指挥中心建设同步完工;大力推动“智能小区”建设,在人才公寓和银座花园小区进出口安装智能系统,实现“人过留影、车过留迹、网过留痕”;全面启动“雪亮工程”建设,持续推动技防监控“村村通”工程,推动平安如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法治环境,人民群众安全感连年持续提升。2018年我市公众安全感比2017年提升1.75个百分点;平安建设知晓率提升12.8个百分点;政法队伍满意率提升4.3个百分点。
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回首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从1986年开始实施普法规划,经历了从最初的“普及法律常识”到“培养法律意识”,再到“树立法治信仰”直至当前“全面依法治国”的发展格局,经过34年的不懈努力,普法工作实现质的飞跃。
在这34年里,我市普法工作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事普法工作30余年的“老法宣”刘平林感触颇深,他说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我市普法的变化一点也不为过。“‘一五’普法时,我市大多数普法工作者自己画板报、做标语,上街给老百姓发宣传页,宣传页都是工作人员自己刻蜡板、油印而成,而现在宣传方式线上线下同时展开,普法方式更加新颖,普法内容更接地气。”
据了解,我市“一五”普法(1986-1990)着重于法律常识启蒙,使全体公民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二五”普法(1991-1995)着重于强化学用结合、全民普法;三五”普法(1996-2000)着重于推进民主法治,全面实施依法治市战略;“四五”普法(2001-2005)注重普治并举,“12·4”法制宣传日确立,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转变,公众普法工作的总体满意率达91%;“五五”普法(2006-2010)着重于树立法治理念,通过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和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以及倡导法治文化建设,全面提升法制宣传教育的文化品位和社会法治化水平,公众对普法工作的满意率达到93%;“六五”普法(2011-2015)着重于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各领域各层面法治实践进一步深入,公众普法工作的满意率达到95%。今年是“七五”普法(2016-2020)收官阶段,领导干部、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新市民成为四类重点对象,我市建成各级各类法治文化阵地200多个。